欢迎来到新锐古河中学!
  • 微信
  • 微博
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赞!这几个老师不一般!

发布日期:2023-05-26 浏览次数:1728


为师者,须坚固思想道德教育的防线;从教者,必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师德师风,事关孩子的成长,事关社会风气,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新锐古河中学,有着这样一群以身作则、立德垂范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坚守初心,乐于奉献,让良好师德师风浸润人心、传之久远。


默默耕耘、只为花开


张国胜老师


张国胜老师始终在教学一线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四十多年来他用爱和责任在教育的沃土上孜孜不倦的耕耘在教学工作中,他认真传授知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善于用言语去激励,用行动去引导,初三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由于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很多,但学习时间有限,他就常常利用自习时间为学生加课,尽可能让学生在学校多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周围的人都问张老师,为什么都快退休的人了,工作为什么还那么拼?他的回答是:我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老党员,做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在岗一分钟,负责60秒,这是我的责任。通过我的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成长和进步就是我人生中最有成就的事业。


抓拍张老师认真备课的样子


邹贤圣老师


邹老师几十年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倍受学生、家长同事的称赞。在教育工作中他不断学习、反思、总结、精益求精。关注学生需求,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邹老师还不忘带动青年教师发展,积极参与学校师徒结对活动,担任起了“师傅”的角色。邹老师从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等各个方面对徒弟进行细致指导,帮助徒弟在常规课与公开课中拾遗补阙,打磨课堂。他用实际行动给青年教师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帮助新锐古河中学的青年教师更好的进步。


师傅带着徒弟学习



孩子们用笔写下对老师的感谢,更写出了对即将到来的中考的寄语。愿新锐古河中学初三学子,乘风破浪中考加油!中考,我们新锐古河中学必胜!


勤奋努力、甘为人梯


葛云洋老师


葛云洋老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初二年级主任,担任初二(2)班物理老师。


班级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也不一样。面对程度好的学生,他给予的是鼓励和信任,面对程度弱的同学,他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注。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好,他就逐一找他们谈话、谈心,指出不足,并给予鼓励。


课堂上,他对学生一视同仁,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答对了,竖起拇指;答错了,给予点拨和鼓励。他经常鼓励学生树立竞争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努力,敢于向年组的排头兵挑战。


课堂上,他和学生积极互动;课下,他对学生总是投以信任的目光。一次一次的叮咛,一遍一遍的嘱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平等的相处,换来的是学生的信任,获得了家长们良好的口碑。


我对老班有话说


对于这学期刚接手物理,葛老师心里也是很忐忑,但是一个学期下来,葛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成绩证明了自己努力没有白费。


余波老师


余波老师连续担任多届毕业班班主任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他认真传授知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善于用言语去激励,用行动去引领。他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品质素养方面也有新的提升,余波老师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赞誉。


为学生解疑答惑


潜心教育、收获成长


王静老师


王静老师怀揣着教师梦,踏上了这条充满希望的教育之旅。王老师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加入到我们新锐古河中学这个大家庭,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主动要求做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在这一年时间里,王静老师所带的班级,真可谓大变样。


作为班主任她坚信师德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对学生的热爱使她不断钻研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有着巨大的潜力。


“听”孩子们的心声


“再渺小的星也能发光发热,再微弱的光也能汇聚璀璨星河。”是王静老师坚守在心里,贯彻于行动中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她既有严师的风范,又像邻家姐姐一样亲和,在从教路上,一直努力成为学生追光路上的点灯人,以熹微灯火,点燃滚烫星河。

薛贤茹老师


薛老师在校期间主修日语专业,热爱教育行业,有着丰富的日语教学经验。不让学生学“哑巴日语”是薛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全日语的课堂对话,和大胆的开口跟读,让学生耳朵和嘴巴感官上形成记忆习惯,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日语的自信和语言能力。在课堂上教学生动活泼,在课下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薛老师深受学生的欢迎。


薛老师的教学成果


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新锐古河的老师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以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毫不懈怠的责任担当、立德修身的作风品质,才能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END

图文:陈赟、崔冉冉

编辑:崔冉冉

初审:陈赟 崔冉冉

复审:语文组

终审:陈涛